中国根雕大师都有谁?

中国根艺美术,属于美术范畴。根的艺术,俗称树根雕艺术,学名“根艺”,在《中华民间艺术大观》一书中列入“雕刻工艺”,在国家“非遗”项目中划归“民间艺术”。

微信号:jy00200200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是授予国内根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具有中国高级根艺美术师学术资格,从事根艺美术创作15年以上,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具备下列条件,可评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

历届大师:

自1996年开始之一届评出根艺美术大师40名(姓名公布如下 以学术资格证号为准):

马驷骥 王笃纯 刘万琪 孙向东 李德利 李 蒂 宋继中 高公博 虞金顺 廖佛焕 杨学军 傅新民郑培奎 郑宝根 张 朴 胡世明 魏夫昌 漆林生 张德和 姜翔玲 郑剑夫 吴筱阳 郑胜宁 葛安飞

吴德臣 屠振权 黄宽宏 王笃芳 李陈标 周秉益 郑大木 王仁辉 王 钧 江华基 赖德廉 周耀俊

田发建 邱宝利 王宝顺

第二届(2010年-2011年)26名(姓名公布如下 以学术资格证号为准):

金宁魁(福建) 童胜富(福建)陈志华(福建) 刘解放(福建)

熊百坤(云南) 赵金胜(辽宁) 夏源泽(北京) 李石成(陕西)

韩新青(浙江) 孙伟祥(浙江) 叶崇甫(浙江) 吴万卿(河南)

郑世有(浙江) 朱生军(新疆) 熊明瑞(湖南) 林富昌(福建)

吴晓勇(贵州) 侯 玺(北京) 周星奎(浙江) 吴修力(内蒙古)

吴 杰(福建) 蔡衡芬(福建) 郑明忠(福建) 尹兴礼(山东)

林茂官(福建) 宁利钗(福建)

莆田籍艺术家有关资料

根雕艺术家郑硕希

郑硕希先生1956年生长在闽中仙游,少年时期他就怀抱着艺术家的梦想,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围在当美术教师的母舅邵世霖先生身旁学习绘画。青年时代他响应党的号召,献身闽北支援山区建设,受聘在闽北山区一家工艺美术厂担任木雕技术员兼传统图案设计员。闽北山多树多,工作之遐他经常肩上扛着一把小山锄,一头扎进山里,从泥土里刨出几截树根,雕琢一些小工艺品当摆设,偶尔也送几个与朋友一起赏玩。1980年他的根雕作品首次在建阳地区工艺品展销会上一展风采。1986年他从闽北调回仙游县工艺厂担任木雕工艺师,从此与木雕、根雕、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硕希 *** 的根雕,充溢着浓重的自然美,他注重从根雕的形、神、意、趣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精心揣摩,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认为根雕是一门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艺术,主张植根自然,因材施艺,尽量保持树根的自然形态与天然神韵,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近年来,他创作的许多根雕作品为美、日、新、港、台根艺爱好者所收藏,作品多次在莆田、泉州、福州、厦门及省外展出。1994年盆景《醉八仙》、《达摩面壁》、《苏武牧羊》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发表, 1996年根雕《腾飞》荣获福建省首届根雕精品展金奖,紧接着他的另一个根雕作品《钟馗》又在1996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根雕艺术节优秀作品展上获得了“佳作奖”, 1997年9月在江苏省常州市举办的97中国根雕艺术博览会上他又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东南电视台、莆田电视台相继拍摄并播出了介绍郑硕希根雕艺术的专题报道,1996年新编《仙游县志》也刊登了郑硕希的根雕作品照片和艺术成就简介。

1997年,郑硕希先生当选为仙游县花卉盆景协会副会长,并加入了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根雕委员会会员、福建省花卉协会根雕委员会理事。近年来,郑硕希先生被聘为仙游龙威工艺品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师,专心从事雕塑和泥塑创作,相继为台湾、日本、马来西亚 *** 了一批仿古代青铜器时期的宝鼎、香炉等工艺品,受到海外同行的赞扬。

2 风采依旧 痴心不改——记莆仙戏表演艺术家阿妹丕

说起黄宝珍,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可要说唱莆仙戏的“阿妹丕”

,老一辈的人那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因为她那绝无仅有的“金嗓子”曾

伴随他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三四十年代莆田的戏班有几十个,城乡居民更大的娱乐就是赴庙会

看戏。小时候的阿妹丕又矮又瘦,为了吃饱饭,家里人送她去戏班,可

许多戏班都不愿收留她。后来有一天母亲带阿妹丕到阔口去看戏,戏班

名叫“新移风”戏班,班里有一乐师鼓手雷澄清,见阿妹丕喜欢莆仙戏

,问她会不会唱戏,阿妹丕说会唱《望故乡》、《万牌令》,一曲未唱

完,吸引了许多人围过来听,大家都鼓起掌来。雷澄清听后说人小嗓门

倒不错,就去跟戏班班主讲收阿妹丕进戏班。班主一试后当场同意,马

上挑了三担大米到阿妹丕家,这样阿妹丕就进了“新移风”戏班,当时

叫做“落棚”。恰巧,戏班中有一旦角生了急病无法上台演出,班主叫

阿妹丕顶上了,那年她才12岁。

阿妹丕的启蒙教师是当时著名的男旦吴金松(莆田人叫“乌松”)

,后来又拜雷澄清、陈金标、肖祖植、车盛春、黄文栋等这些戏剧前辈

为师,加上自己又勤学苦练,原本学戏天份就高的阿妹丕学会了各种演

艺,精于闺门、青衣,兼通武旦、小旦等。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唱腔。过

去唱戏都在乡下露天舞台上,没有扩音器,没有话筒,但是阿妹丕一唱

,全场都可以听到,别人唱戏往往出台二三场声音就会沙哑下来,但妹

丕的声音比较有耐久性, *** 悠扬,余音绕梁,三日不散。戏迷们都说

:看戏、听戏,还是听妹丕唱戏。“金嗓子”阿妹丕渐渐地在同行当中

小有名气了。回想过去,阿妹丕谦虚地说:“过去我不懂什么哆来咪,

真正会演戏是在解放后,跟许多有文化的老师学习得来的。”1957年3

月,才念了四年小学的黄宝珍被文化部授予高级知识分子称号时,她说

作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一荣誉,通知开会都不敢去参加。从1953年至196

3年十年间,阿妹丕不断获得华东、省、地、县级演出的优秀奖。这是

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她的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革中年仅32岁的阿妹丕被迫告别了她心爱的舞台,直到1979年她

复出时已经47岁了。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间消亡了,当得知中央文化部

研究所来莆田拍戏曲资料时,年近知命之龄的阿妹丕心情十分激动,重

着戏装,粉墨登场,拍了《百花亭》和《千里送》。行家们评价说阿妹

丕的曲牌唱腔还是那么经久耐听,悠扬绵长,科介动作依然娴熟到位,

婉转有味,一致公认音色滋润,吐字清晰,音域宽广,韵味醇厚,堪称

莆仙戏剧界一大代表。

1980年,阿妹丕应邀到莆仙戏一团演出《米米兰思妻》,这是莆仙

戏搁了十五年后首次排演古装戏,人们知道消息后,天天有满屋子的人

观看排练。首次出棚那一天,地点是在人民影剧院,本来是只演一场给

人大代表观看的,结果观众要求再看的愿望太强烈了,一场接着一场,

场场爆满,一直演了十七场。戏迷们都说:还是妹丕唱的戏原汁原味。

那时正逢冬季,天气寒冷,唱到最后,已47岁的阿妹丕渐感体力不支,

嗓子也因过度劳累而喑哑才作罢。忆起当年盛况,如今已六十七岁的阿

妹丕还会象小孩子那样拍手称快:“我这人事业心重,对观众太有感情

了。观众们那么想看,我也就一场接一场演下去了。记得当时梧塘有一

老人家,胡子白白的,拄了根拐杖,赶来跟我说,阿妹丕你要再演戏的

话,他要再活几年。结果他没有票,怎么办呢,我就搬了张凳子在过道

边让他看。还有几位老太太特意找到我说,她们本来牙齿都掉光了,现

在我再唱戏了,她们要多活几年看我的戏。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当时《

米米兰思妻》演了多场后,剧本翻得都烂了,有一张掉了找不到,结果

接不下去了,由于年纪渐大我忘了其中四句台词,心里很着急。后来市

场上有一个炸豆腐的跟我说,那四句词她记得,她就背给我听。她说她

天天都会放下生意来听我唱《米 米兰思妻》,都会背了。我听了呀眼

泪都快掉下来。”

如今这位“文革”前就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的老艺术家领的仍是

四百多元的工人工资,对此,阿妹丕毫无怨言。她所忧心的是她师辈的

一代老艺术家大都仙逝,而跟她同辈的也已屈指可数了,如果再不采取

一些有力的措施,把我们莆仙戏的传统艺术精华保留和传承下去,正如

她的声乐老师黄文栋先生所说的:“有愧于祖宗、我们的师傅,有愧于

培养我们的党,有愧于热爱我们的观众”。为此,她也记不清多少次来

到黄文栋老师家,商量出一套老艺术家们的VCD专辑。虽说资金来源尚

无着落,但他们坚信凭着自己的一股热情,一份执着,能出多少出多少

,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功,这样给子孙留下的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莆田市艺术学校的发展也时刻牵挂在阿妹丕的心上。时不时地她都

会到艺校去看看,指导指导学生。经常地她会约黄文栋老师一起去,而

在艺校也总会碰到自己以前的老搭档或老朋友,加上校长陈星火是自己

的弟子,阿妹丕在艺校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和温馨。特别是看着那些

小演员压腿,走场,她总会陷入沉思之中。1981年,莆田县艺校张榜招

生时,50个招生名额,报名的却有三千多人,盛况空前绝后。现在全国

各地许多剧种都在不断改革发展中,莆仙戏这个曾被誉为南戏的“活化

石”更应该不断发扬光大。趁自己和其他老艺人还在,要把自己的表演

艺术传承下去,后继有人。她十分高兴地听校长陈星火介绍说今年已经

向省里争取扩招,要招60名,她愿意把自己所学的全部教给小学员们,

她更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来关心和支持莆仙戏的发展事业,让莆

仙戏这株艺苑奇葩在百花园中永焕异彩!

寻找根雕艺术家

郑硕希

他 *** 的根雕福建省根雕艺术大师职称,充溢着浓重的自然美,他注重从根雕的形、神、意、趣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精心揣摩,博采众长,形成福建省根雕艺术大师职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认为根雕是一门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艺术,主张植根自然,因材施艺,尽量保持树根的自然形态与天然神韵,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近年来,他创作的许多根雕作品为美、日、新、港、台根艺爱好者所收藏,作品多次在莆田、泉州、福州、厦门及省外展出。

陈奇熙

陈奇熙被罗源人谓为“罗源二宝”之一(另一宝为跨栏名将刘华金)。他师承福州根雕名家林祥梧。1991年作品《荷香高洁》荣获全国第三届根艺展更高荣誉“金牌奖”,1992年创作的作品《金猴迎宾》荣获92中国福州工艺美术节精品展一等奖。1993年作品《金鸡报晓》参加第四届中国大连根艺展获优秀奖。

[福建省]福建省根雕艺术大师职称,福建省根雕艺术大师职称评审

中国最顶级的木雕工艺大师是谁?

高公博,1949年出生于浙江乐清。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首届浙江省民间优秀文艺人才,首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乐清市文联副主席。

他曾经多年探索。他从废弃的树根中发现了美的意境。借助根的天然状态进行点睛之作,使他大获成功,并获得刘开渠的根艺奖。受根雕的启发,他首先创造了“劈雕”艺术,他巧借黄杨木剖开后的自然纹理走势,采取“粗中有细”的对比手法,精雕人物的面部表情,细腻生动,眉目传情。劈雕,轰动了工艺美术界,评价他的劈雕“走出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

作品《蓑翁》等先后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希望杯”奖、“刘开渠根艺奖”金牌奖等几十项国家级大奖。

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作品——蓑翁

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作品——敦煌飞天

木雕艺人任国均简历

任国均。贵州遵义人。工艺美术师。福州南台树根艺术研究会会员。成都根雕艺术家协会会员。2000年在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工作室深造。专供大型树根设计。绘画以及粗胚造型 *** 。并跟大师一起创作,《万马奔腾》《故乡》《百鹰》《百龙》等大型木雕。2008年到福州上街木雕城工作。并为振雨木雕 *** 大型根雕,红楼梦》,锦绣中华2011年由福州南台树根艺术研究会。福建省根艺展览评选委员会、福州南台树根艺术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福建省逸仙艺苑盆景根雕艺委会共同举办第二届根(木)雕艺术大奖评选根雕明星,根雕能手大会上。评为根雕艺术能手称号,任国均。贵州遵义人。福州南台树根艺术研究会会员。成都根雕艺术家协会会员。2000年在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工作室深造。专供大型树根设计。绘画以及粗胚造型 *** 。并跟大师一起创作,《万马奔腾》《故乡》《百鹰》《百龙》等大型木雕。2008年到福州上街木雕城工作。并为振雨木雕 *** 大型根雕,红楼梦》,锦绣中华2011年由福州南台树根艺术研究会。福建省根艺展览评选委员会、福州南台树根艺术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福建省逸仙艺苑盆景根雕艺委会共同举办第二届根(木)雕艺术大奖评选根雕明星,根雕能手大会上。评为根雕艺术能手称号,作品多次在闽都天趣上刊登

剑川七日深度游:滇西北最不能错过古镇,原汁原味文化和民俗民风

云南省剑川县隶属于大理州,位于滇西北大理与丽江之间,这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主要是白族聚居区。剑川 历史 悠久,白族风情浓郁,既保存着古老的民俗,也有依然生活的古镇、古城人们,是当下更好的民俗之地。对于喜欢传统文化、喜欢白族风俗、喜欢高原风情的人来说,这里是最理想之地,但由于当地宣传不多,交通相对闭塞,来这里旅行的人并不多。

2019年3月我再次来到了剑川,这次入住古城里的“恒庐客栈”,这是一家具有七八十年 历史 的老宅,曾是县城里最阔绰的宅院之一,虽然岁月变迁,但由于当初建筑标准高,所以依然保存完好,客栈老板杨树钧就是本地人,家住“北门里”,祖上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其中赵藩都是他家学生,而最值得一书的是明代徐霞客来到剑川,所住的就是他家,并在游记上有记载,而这徐霞客住过的房子,现在依然完好,他父母还住在里面。

杨树钧作为文化人的后代,基因里就有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痴迷,自己本身喜欢民俗和收藏,刚好这几天有时间,他就带我遍访剑川的一些古迹、人文,还有非遗传承,以及剑川的小吃与餐饮,做一次剑川的深度游,后来我陆陆续续写出一些文章,现在把这些文章的要点 *** 在一起,作为我这次剑川游的集中贴。(书影拍摄写作)

一、剑川的人物与非遗

1| 布扎工艺大师赵怀珠

赵怀珠老人今年73岁,是省级布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是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她12岁就同母亲学习布扎,一生沿袭布扎工艺,而布扎是剑川县特有的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赵怀珠老人的作品不拘形式,变化多样,又活灵活现。

赵怀珠说她只有小学文化,但同老人交往中却能深深感知到她拥有的文化内涵,既有她布扎作品的思索与表现,也有生活中的品味与阅历。老人说她虽然七十多岁了,但在创作上也进入更好的时期,她有很多想法,有很多创意,想用布扎作品表达出来。赵怀珠的作品不仅当地人们喜欢,也在外面有广泛的影响,在各种展示会上获奖无数,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艺术馆收藏。

2| 白族龙头三弦传承人段昆云

段昆云,今年六十三岁,在剑川县文化馆工作。提起他来,当地人佩服的不得了,说他是大师级的白族音乐传承人。

白族三弦,被誉为“爱情的冲锋枪”,是白族人心目中的音乐之神,也是白族男女对歌的“导火索”,古时候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榕树下、小溪边,只要龙头三弦的弹起,就有男女对唱的歌声,也就有爱情和美好的生活向往。

段昆云从小就喜欢这种乐器,后来参军成为文艺骨干,退伍后他拜老艺人为师虚心学习,只要听到有人龙头三弦弹唱得好,他就不辞辛苦前去拜访学习,由于他的虚心和努力,演奏技艺成长非常快,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成名了,成为当地的“三弦王子”。

白族龙头三弦诞生只有美丽的传说,但是谁发明现在无法说清。段昆云不仅在弹奏上是大师级传承人,他还是三弦的 *** 匠人。最初他发现别人 *** 的三弦有些音律不准,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一些 *** 艺人只是靠传承技艺来做,达不到要求,他干脆自己学习 *** 。到目前他已经只做了一百多把龙头三弦,自己使用得心应手,也非常受欢迎,求购者排队,成为了当代最棒的三弦 *** 人。

3| 纸扎大师欧永康

欧永康,今年73岁了,是云南剑川县新华书店一名退休工人,也是“白族纸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理州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欧永康老人生于剑川县有名的纸扎世家,十几岁就跟着长辈学习纸扎,后来又师从著名纸扎艺人赵续昌,系统学习各种纸扎工艺,基本功扎实,特别擅长扎制各种动物和佛教形象,其作品屡屡获奖,并被博物馆收藏。

这是老人最新的作品《老鼠嫁女》,一套由近三十个单件作品组成,用时三个月,看到的人无不称赞,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每一件作品都有所不同,这不仅是老人的代表作之一,也堪称纸扎艺术的精品。

4| 赵藩故居和后人

赵藩(1851-1927),云南大理剑川人士。近代 历史 上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一生诗词、书法,诗词颇丰,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重要一席之地。也被称为云南之一文化名人。

赵藩的故居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城里他本人所建的民宅,另一处是城外向湖村的祖宅。我两处都去了,但最后写了一篇祖宅和他的后人赵文清。赵家祖上一直崇尚读书,世世辈辈都是读书人,到了赵藩这一代更是发奋读书,被誉为“神童”。

赵文清老人带我们到他书房喝茶,发现老人有很多书法,老人说从小喜欢写字,以前没有条件,现在时间富裕了,每天练练字,不仅书写名人诗句,老人自己也撰写对联和诗词,但老人非常谦虚,所有的墨宝都只是落款“墨农”,不肯属自己名字,他说自己写的不好,也没有老师教,觉得愧对祖先,自己就是一个农人,墨农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5| 抗战老兵杨信文

这位老人叫杨信文,今年93岁,家住云南省剑川县甸南天马镇,是一位抗战老兵。 老人十七岁那年,同两个哥哥一起参军抗日,当时家里是四兄弟,只留下了一个哥哥照顾家里,他们三个都走上了战场。

老人参加的滇、川、贵人员组成的一只军队,也叫“鹤庆独立营”,营长叫杨明,副营长叫赵顺,当时共有六个连,每个连是120人编制,当时剑川县共有50人在这个部队里。这是老人给我展示国家颁发给他的抗战七十周年纪念章。(书影拍摄写作)

6| 西湖洞经古乐队

剑川县向湖村,有一个老年古乐队“西湖古乐队”,都本村的农民、退休的工人或公务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音乐,每个星期都要在一起活动两次,自拉自唱,其乐融融。

在这个老年人音乐队伍里,更大已经八十多岁了,最小的也有六十多岁,还有一些老人因为年老体力不支,逐渐淡出了,这是名副其实的老年乐队,也是传统洞经音乐的最后坚守者,而现在的年轻人兴趣不大。

在这个队伍里,老人们不仅喜爱音乐,还喜欢自制乐器。洞经音乐,是广泛流传于云南民间的一个音乐品种,但随着 社会 的发展,外来流行音乐“侵入”,传统音乐喜欢的人太少了,剑川向湖村这些老人执著的把古乐挖掘传承下来,值得称赞,对于他们是爱好和责任,而对于民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

二、剑川的民俗与木雕

1| 剑川太子会

农历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摩尼出家的日子,这一天云南省剑川县城举办“太子会”游四门活动,自明朝开始,已经有六百多年 历史 。

太子会”这一天是剑川全城的节日,人们要前三天开始吃素、念经。初八中午开始用八抬大轿抬着太子,人们排着长队跟随,游历全城全城东西南北四门,所到之处人们簇拥欢呼,鸣放鞭炮。

游太子不仅走大街,也会穿行在人们居住密集的传统小巷,而沿途的商家与民众会纷纷捐献公德香火钱,用于活动的费用。这项活动深受民众欢迎,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代代传承下来。

而这一天剑川家家户户早起就会在门前点上一对“囍”字高香,恭迎“太子”的到来。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前呼后拥陪伴“太子”同游东、南、西、北四门。

2| 全国文保单位景风公园

剑川县有个“景风公园”,位于县城西门外,它西依金华山,北傍永丰河,位置极好,公园四周都是参天古柏,环境极为幽雅。景风公园最早是座喇嘛寺,据说始建于元代,名叫“转经阁”。在清康熙年间改建后,也就成为“魁星阁”。

有意思的是景风公园还有文庙和武庙(关岳庙),文庙供奉孔圣人,武庙供关公和岳飞。9 其实文庙和武庙全国各地都有,规模有大也有小,但两庙建在一起的可就鲜见了,甚至没有几处。(书影拍摄写作)

3| 世外桃源古树

桑岭村依山傍水,掩映在古树丛中,这里距离剑川县城只有6公里,是剑川典型的白族、 *** 杂居村。自唐朝时这里就有白族人居住,已有千年。

有人类居住就有树木种植,这个村落自古就有爱护树木、敬畏自然、注重环境的良好习惯,村里现在有超过百年的古树171株,成为远近闻名的古树村。这棵硕大的黄连木已经有690年 历史 了。

在村里转除了村民热情,还发现这个村子人们喜欢绘画,几乎家家的房子上、墙上都有绘画作品,这里几乎可以成为“绘画村”了。这些画有的画幅比较大,几乎是完整的一面墙,有的比较小,一个房山墙上可以画两三幅。

杨树钧对我说,其实村子里墙上画壁画是这里早就有的风俗,剑川人自古喜欢舞文弄墨,琴棋书画水平很高,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剑川虽然偏僻经济不发达,但文化并不落后。

4| 剑川的百万木雕

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自古就是木雕之乡,过去这里的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装饰,以浮雕为多。而现在剑川木雕工艺与时俱进,已发展为艺术价值很高的木雕工艺作品,这是杨树钧带我看的一件价值百万的木雕作品。(书影拍摄写作)

这幅作品的名称是“苍洱共生图”,是由剑川非物质传承人木雕大师施顺华设计,由三名木雕成手工匠,用了七年时间精心雕刻才完成的。

整幅作品使用核桃木材料,宽5米,高3.2米。是根据绘画于古代唐宋时期现流落日本京都友邻馆的《南诏图传》中“洱海龙神图”与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苍洱神兽共生图”创作设计完成。

5| 落户剑川的福建根雕大师

他叫郑晨辉,福州人,今年46岁,中国高级根雕美术师,福建根雕大师,雕刻艺术大师,自1991年开始拜师学习根雕艺术,已经从业二十八年。 郑晨辉擅长人物雕刻,特别喜欢雕刻达摩祖师,到目前他已经雕刻各种达摩像超过千尊。他雕刻的达摩像讲究神似和意境,千变万化,几乎没有两尊是一样的。

郑晨辉说他七年前来到了云南剑川,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木雕之乡,但多以建筑物装饰和浮雕为多。雕刻人物形象,在剑川不是主要表现形式,也不被人所推崇。他的到来,带来了福建根雕技艺与 *** ,也使这里的传统木雕多了内容和表现形式。他现在是剑川更好的达摩师祖雕刻师傅。

三、剑川餐饮与小吃

1| 不能不吃的山老腿火锅

云南剑川县有一家独一无二的火锅店“山老腿”,著名女诗人舒婷在品尝后写下:“牙齿和眼睛够忙,往往来不及问菜名,就已盘空碗净,直香进五脏六腑。这不可思议的餐桌小妖精,提取剑川山水的日月精华,亦摄住了我的魂魄”。“餐桌小妖精”由此得名,成为剑川乃至云南省餐饮界的一张名片。

山老腿火锅店使用的是剑川本地的三年以上火腿肉,首先是肉质细嫩,弹性松软,入口齿香,口感非常好。这种火腿是选用当地土猪,由于拥有独特的气候环境,加上秘制的腌制手段,品质非常好,自古以来就是优质火腿。(书影拍摄写作)

2| 剑川有种泡酥,当地人更爱

无论是米线还是饵丝,都是剑川人更爱的早餐,县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米线饵丝店,其中最多的就是这种砂锅米线了。但老板最后还要给你加一勺东西,这是什么?老板说是“泡酥”。这可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泡酥”又是什么呢?拿一块尝尝,稀疏蹦脆,入口即化了,一时不明白是什么,老板告诉我,就是油炸肉皮啊!原来剑川白族人喜欢吃肉皮,不仅喜欢吃生皮,还喜欢吃油炸肉皮,于是在米线与饵丝中加入一些。柔柔的米线、饵丝,浓浓的肉汤香气,再加上酥脆的油炸肉皮,剑川人的早餐真的是有滋有味,有情趣啊。

3| 剑川的水饺是馄饨

杨树钧带我去吃水饺,端上来的东西看乐了,这分明就是一碗馄饨吗?在这里怎么成了“水饺”。 但他坚持说这就是“水饺”,他们过年吃的就是这种水饺。他又说,馄饨是另外一种东西,样子相近,馄饨的皮薄、个小,而“水饺”则皮厚,个大,馅也大。

这就是南北的差异了?北方的水饺或饺子是另外模样,而这种包法、这模样的都叫馄饨,当然了馄饨也分大馄饨和小馄饨,水煮馄饨和油煎馄饨。 中国饮食博大精深,同样的食品各地做法与叫法有很大区别,想知道你那里管它叫什么?

4| 太子会品尝斋饭

“太子会”这一天是剑川全城的节日,人们要提前三天开始吃素、念经。活动的主办方北门街区集中开办伙食,给参加活动人员提供餐饮,我中午也被邀请前去吃斋饭,完全是素食。

他们告诉我,祖上传承下来就是这么迎送太子的,活动期间人们都吃素,但活动结束了,人们会好好的吃一顿来庆祝活动的圆满结束,这样也可以拉近邻里关系。(书影拍摄写作)

所有做饭人员也都是义工,她们已经在这里忙了三天,任劳任怨,看见我拍照,非常热情要我吃饭,并要我多吃一点。剑川县“太子会”现在已经成为一项民间独有的民间文化遗产。

5| 同法国老外一起就餐

杨树钧说到老外喜欢住恒庐客栈,绝大部分是法国人,这不仅他们客栈在法国有点小名气,主要是 历史 上法国曾“染指”很多云南事物,比如周边的越南、老挝都曾是法国殖民地,云南过去的火车也是法国标准,在法国,介绍云南的书籍和资料多,知名度也比别的省大。

老外最喜欢的是同中国人一起吃饭,不要求大鱼大肉,只是想品味老百姓家庭的粗茶淡饭,要的是氛围和体验,就连客栈的泡酒也想尝一下,但度数太高了,他们说这就是“液态火焰”。 入乡随俗,他们笨拙的使用筷子,拒绝使用刀叉,虽然吃力,但觉得很有趣。他们喜欢中国菜,就是普通的家常饭也是有滋有味。

晚上,杨树钧把他的好朋友,大师级的白族音乐传承人段昆云请来,还带了他最小的两位徒弟,演唱白族独有的龙头三弦,几位法国人异常兴奋,他们听到了最原始的白族音乐,也度过来中国最美妙的一个夜晚,他们说剑川和恒庐是他们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记忆最深刻的地方之一。(书影拍摄写作)

四、剑川农贸市场与卖菜老人

1|剑川菜市场打探

每到一处,我最想看的就是当地农贸市场,虽然不能完全说明说明一个地方的幸福指数,但却能管中窥豹,最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风俗和生活状态。

在县城农贸市场边上有位老妈妈在卖自己种的菜,说吃不完,就拿到市场上卖了。老人是早上才挖出来的,清洗干净,分成小捆,不管什么菜,每捆都是2元钱,这就是传说中不打药、不上化肥的生态菜吧。

最后买了一些带回恒庐煮火锅。

2| 七十岁奶奶市场卖野菜

菜市场里一个老奶奶摆地摊卖野菜,老人说她已经七十岁了。 人说她家住在甸南镇,到县城有5公里远,她是早上六点钟出门,用背篓背着菜一路走来的,由于菜是给水洗过,很重,这一篓差不多有30斤。

老人的菜按把卖,一块钱一小把,如果想多买,就两元钱一斤,她说是她昨天在山上挖了一天。 老人卖的价格虽然很低,但购买者却不多,主要是野菜当地见怪不怪,很容易挖到,卖贵了没人要。老人好容易等到了买主,一顿劝说,也是只买一斤而已。(书影拍摄写作)

老人说这些野菜肯定是卖不掉了,她会背回去喂猪,不会浪费的,她明天再去挖。老人年纪虽然大了,但身体很好,也闲不住。

3|老奶奶“组团”卖自产菜,每把1元

剑川县甸南镇每逢星期六是集日,这一天集市上最多的就是卖菜的,都是周围农民赶来卖自产菜。 但卖菜的大多数是老奶奶,很多人都是七、八十岁了,她们说就住在附近,菜是自己种的,集日就背到市场上卖。(书影拍摄写作)

老人们说这些菜都不用农药、化肥,只是施用农家肥,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菜,平时自己吃,多余才会背到集市上。虽然卖不了多少钱,但也知足,这里民风淳朴,老百姓闲不住。 有个老奶奶更有意思,把自己吃剩下的半个南瓜也背来卖了,还有一坛子自己做的野菜泡菜和一些莴笋,莴笋卖一块钱一棵。

以上是我在剑川一个星期旅行的收获,因为住在恒庐客栈,有杨树钧的全程陪伴,这次旅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深度游吧!